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建林 見習記者 鐘鍵挺)下班路上還在用手機打電話、收發郵件,除了睡覺,手機、QQ、MSN、微信等通信工具一直保持在線,都市上班族的下班時間越來越多地被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綁架”。日前,英國特需理療師協會調查了兩千多位白領,超過2/3的被訪者在上班之外會繼續處理工作,協會把這一工作狀態稱為“無意識加班”,調查數據顯示,被訪者平均加班時間達到了2小時18分鐘。
超八成網友“無意識加班”
在廣州,也有不少上班族在論壇、微博表示,自己墜入了“無意識加班”的狀態中。網友@mahongren 表示“溝通手段越多越先進,工作和生活界線越來越模糊是趨勢,但是不能只讓工作時間占用業余時間。”而@Stellaz_cn 認為,“加班還是小事,最可怕的是手機依賴癥,現在誰不是機不離手,恐怕只有我父母那一輩人了。”此外,也有網友道出了自己“無意識加班”的緣由,“下班經常會不知不覺查看郵件,一有事就要不斷打電話,這樣確實會令人變得越來越焦慮。”
記者看到,日前騰訊大渝網以“無意識加班,你是否中招了?”為題開展調查,在近5000名受訪網友中,超過八成表示自己存在“無意識加班”情況,有六成網友每天用智能手機工作一小時,有16%網友則超過3小時。至于為什么會“無意識加班”,42%網友表示工作壓力大、事情太多,只有三成網友表示自己是出于責任而“無意識加班”。
下班工作成家常便飯
在廣州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的張小姐表示,她日常的工作是負責公司的宣傳與公關,每天下班后都不敢讓手機離身,因為下班后依然會收到很多電話和郵件,且都需要即時回復,有時晚上她還要狂打電話聯系布置好第二天的工作。“公司每天下班都很準時,但其實一旦有事無論何時都要處理,我的工作看似用一部手機就能搞定,但帶著它卻讓我身心疲憊。”張小姐略顯無奈地說。
而在廣州某銀行上班的小惠則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主要是面對企業客戶,雖然是銀行里相對自由的一個崗位,但下班后經常接到各種關于工作的電話,在家休息的時候也經常要用電腦或手機收發郵件,“我們有業績上的壓力,下班處理工作固然讓人煩躁,但也不得不處理啊!”
專家提醒
“無意識加班”得不償失
對于“無意識加班”,美國NPL實用行為心理學中國大陸高級執行師、廣東心理學會會員劉一黎表示,除了出于工作責任心,很大程度上是上班族把“無意識加班”當作生活慣性,進而無法清晰區分清楚工作和生活,有嚴重者已經出現“無意識加班成癮”的狀態。他呼吁,企業應該重視員工的業余加班狀況,長久的“無意識加班”只會讓人產生厭惡情緒。
劉一黎還表示,超時工作易導致頸椎、背部和手指疾病,而長期的“無意識加班”,更會導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隱患,“很多上班族上班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微博、QQ等社交工具上,造成了拖拖拉拉、吊兒郎當的工作狀態,避免‘無意識加班’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做看似很忙的無用功,若長期在下班后依賴移動設備工作,易造成工作質量下降,身心俱疲,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