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19歲的孔燕花第一次走出大山,和42名獨龍族老鄉一起踏上了前往大理劍川的路,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木雕技術培訓。
“我的漢話不太好,以前從沒出過遠門,很擔心能不能適應培訓環境。沒想到,人社部門不僅給我們準備了木雕工具、材料,連工作服裝、洗漱用具都統一提供,還給我們配了專門的翻譯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孔燕花說,這樣的安排,讓她從心底感覺到溫暖和感動。
3個月后,孔燕花和42名老鄉完成培訓返回家鄉獨龍江,成立了獨龍族手工藝協會,擔負起用精湛的木雕技藝傳承獨龍族民族精神文化的重任。
3個月的培訓,讓年輕的孔燕花實現了人生的轉彎;3個月的改變,給千百年來居住在大山深處的獨龍族帶來了新的希望。
技能扶貧——不讓一個民族兄弟姐妹掉隊
1950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獨龍江大峽谷,獨龍族人民自此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因而,獨龍族被稱為“直過民族”。
由于高山阻隔,許多年來,獨龍族居住在大山深處,忍受著貧窮和孤獨,守護著邊境國土,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一個邊民就是一個哨所,一戶人家就是一座堡壘”的精神。
為了改變獨龍族貧窮落后的面貌,2015年3月,云南省人社廳研究出臺《獨龍江鄉人力資源綜合開發實施意見》,提出了獨龍江鄉人力資源綜合開發的16條具體措施,從技能培訓、就業扶持、人才開發、干部培養、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綜合服務。
“獨龍江鄉有著豐富的資源,獨龍族群眾有著強烈的脫貧致富愿望,但欠缺技能開發。人社廳的技能培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脫貧致富的新窗。”怒江州委“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高德榮說。
2015年5月,云南省人社廳依托大理劍川縣木雕藝術大師師資,由云南技師學院承辦,為獨龍江鄉培訓木雕專門技能人才。隨著獨龍江鄉旅游資源的開發,木雕等手工藝品將有廣闊的市場潛力,這為獨龍族走出大山開辟了一條新路。
在云南,還有景頗、傈僳、布朗等多個“直過民族”。他們也同樣面臨著貧困面廣、貧困度深、脫貧難度大的現實考驗。
2016年,云南省尚有471萬農村貧困人口,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提高人們的技能,讓他們成為撬動地區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讓個人脫貧和民族振興實現有機結合。”云南省人社廳廳長崔茂虎說。
2015年9月21日,云南省印發《云南省技能扶貧專項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從2015年起,云南省將利用5年左右時間,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培訓一批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勞動者;依托定點培訓機構,轉移一批技能勞動力實現異地就業;依托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培養一批適應云南省重點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依托各類創業基地,扶持一批勞動者實現創業就業。通過技能扶貧專項行動,實現“一戶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脫貧”,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將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本,幫助100萬貧困人口脫貧。
這猶如一盞明亮的燭火,照亮了萬千貧困群眾前行的路。
大力實施技能扶貧專項行動,幫助貧困人員找準“窮”根、找對“貧”源、走出“困”境、實現“夢”想,這成為各地人社部門助力脫貧的重要抓手和平臺。
西藏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掛,畜在巖上放”是很多農牧民居住地的寫照。為了實現精準扶貧,西藏科學設定扶貧路徑,分類推進扶貧舉措,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扶持,對缺乏勞動技能和因學致貧的實施培訓和資助,幫助貧困農牧民拔窮根、摘窮帽,過上富裕的生活。
各地人社部門用切近實際的舉措,踐行著“不讓一個民族兄弟姐妹掉隊”的鄭重承諾。
技能幫扶——跨越山水情意濃
鄖西縣地處湖北西北部,貧困人口達到14.45萬人,是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主戰場。
今年4月,湖北省鄖西縣開啟與廣東省勞務協作試點工作。
鄖西縣人社局局長魏榮冰介紹,在鄖西縣與廣東4市的勞務對接試點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鄖西縣貧困家庭的孩子實施“定向教育”,組織這些貧困家庭的“兩后生”赴廣東省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成人成才。
5月27日,廣州市高級技校副校長詹益全在鄖西縣第一中學宣講。他那熱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講話,讓在場的2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中學生精神振奮。
“我希望這些孩子能通過自強不息的學習鍛煉真本領,通過刻苦努力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詹益全說,廣州市高級技校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拿出機電一體化和船舶制造兩個專業共100個就學名額,給這些貧困孩子提供更適合未來就業的專業。
“這兩個專業以后主要服務南沙區的發展,就業前景非常好。”詹益全說,一個孩子的背后是一個家庭,讓孩子們通過學習技能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領,就能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撬動家庭脫貧致富的希望。
破除千難萬阻,通過技能幫扶播撒下未來希望的火種。這樣的信念和決心,讓遠隔千山萬水的鄖西縣和廣東省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跨越山水的技能幫扶,滲透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山、窮”地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先行先試地區,也是湖南省扶貧攻堅主戰場。
針對貧困村民普遍缺乏技能的實際情況,湘西州與長沙、株洲、湘潭等多地合作,積極探索精準培訓方法,逐步建立起由人社部門牽頭,整合扶貧、農委、移民、教育等多部門的資金、場地和師資,形成合力開展精準培訓的模式。
株洲市向來自湘西的貧困勞動力提供專項技能培訓,幫助解決生活難題,將求職交通補助到人,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慰問活動,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環境,湘潭市與湘西州共建扶貧就業基地、培訓基地,雙向直接安置就業600多人,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近1000人,創業帶動就業近1000人,實現了貧困人員、用工企業和黨委政府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流淌在山水間的幫扶情誼,充滿了真誠的期待。
技能脫貧——點燃希望的火種
作為廣西南寧市二田村的“第一書記”,李大南對技能脫貧感觸很深。
“物質幫扶只是一時一事,要長遠脫貧就必須掌握技能、有真本事!”李大南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村民們轉變觀念,靠自己的技術和能力脫貧致富。
為了改變村民缺乏技能的狀況,李大南聯系了南寧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精心策劃,在二田村舉辦了教授電焊、烹飪、種植、養殖等技能的多場培訓,讓貧困村民受益良多。
通過培訓,讓貧困村民掌握一技之長,改變他們多年來等、靠、要的思想,這才是扶貧的根本。
2016年,安徽省提出在未來幾年將緊扣產業發展拓展就業脫貧空間,統籌使用人社、農業、教育、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大力開展定向技能培訓,把扶貧之水滴在貧困之“根”上。
重慶市則針對貧困戶的需求,分類開展就業扶貧培訓,讓每一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掌握就業本領,實現持續增收,徹底摘掉“窮帽子”。
“我們在貧困地區農牧民相對集中的鄉鎮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成立農牧民綜合服務中心,為農牧民提供就業、創業和政策咨詢等服務,強化就業技能培訓,鼓勵農牧民創業等措施,幫助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內蒙古包頭市就業局局長王宏用說。
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技能培訓已經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基礎,也成為地區擺脫貧窮面貌的重要途徑。